首页 福山区论坛 公众论坛 今日福山区

【烟台劳模风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学丑攻关记

水母网    2018-10-07 09:12:18

水母网10月7日讯 (YMG记者 曲彩云 通讯员 王晓鸽 宋继林 李岩摄影报道)

【风采之七:周学丑,山东莱阳人,现年80岁。1986年参加山东省职工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获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被授予“全国技术革新能手”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成为获得荣誉最高的莱动人。】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于山东文登的周学丑,在莱阳大放异彩。他打小就失去了父母的疼爱庇护,跟着姐姐长大,颠沛流离。“解放后,党和毛主席给了我安定幸福的生活,心里一直感念着党和毛主席的恩情,党让我上哪去我就上哪去,再艰苦的地方也去。”或许,正是这份对党的感恩之情,让他成就了一番事业,并于1988年被授予“全国技术革新能手”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新婚燕尔报名支援北大荒

小的时候,周学丑家里很穷,吃不饱穿不暖,年纪尚小的周学丑只能跟着母亲出去讨饭。12岁时,父母便已离世,周学丑就到了姐姐家,13岁时就开始出去打工,16岁加入共青团。

1958年,20岁的周学丑到文登高岛盐场上班。结婚还不到一年的时候,厂里动员报名去北大荒,周学丑和妻子思想都很进步,周学丑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新婚不久的妻子也愿意忍受两地分居的苦楚支持他建设北大荒。“年轻人应该到艰苦的地方锻炼锻炼。”这是周学丑和妻子的共识。就这样,周学丑来到了除了大树林就是大草原,一眼望不到边的北大荒。“去的时候天儿就冷了,我们在854农场,天儿冷了干不了农活,我们就修路,那里原本没有路,愣是让我们修出来了。”当时农场筹建东兴分场,从总部到分场有80里,当时没有路,都是周学丑他们一点点修好路,建起了分场。

然后拖拉机拉着爬犁把人和行李送到了分场,周学丑就安营扎寨了。“当时只有一个大帐篷,二十多个人都住在一起,中间用大木头分开,一边住女的一边住男的。”没有床,只能睡在地上,也没有褥子、垫子,只能用草。大冬天的草也很难找,他们扛着铁锨从雪地里艰难地挖草来铺到地上睡觉。“从雪里挖出来的草,雪疙瘩都在里面,这样的艰苦还能承受,还有危险的事情,就是当时狼特别多。所以在帐篷里大家都不爱睡门口,一个是因为天气太冷了,一个是怕被狼叼走。”周学丑就自告奋勇睡门口,他躺在装大米、苞米茬子的麻包上睡,硌的慌,周学丑泼辣,也忍了,就这样过了一冬。

冬天过去了春天到来,周学丑和大家一起开荒种地,春天有了各种材料,大家一边开荒种地,一边把房子盖了起来,这才告别了睡帐篷的日子。因为工作表现突出,1959年,周学丑被批准为预备党员。

二十多人只剩下三个,他是其中之一

刚去的时候,北大荒的日子太苦了,“不是人住的地方,要房子没有房子,八个月没吃绿菜,八个月没吃着锅盖蒸熟的饭,只能敞着锅煮大碴子,煮土豆,一个人一顿还只能分一片,多了没有。”没熬到柳暗花明,和周学丑一起去的20多个人走了一大半,只剩下三个人。“当时我们除了土豆,八个月没吃一口蔬菜。”周学丑不怕苦不怕危险不怕累,一直坚守下来。“那会儿我们国家没脱粒机,都是从苏联进口的脱粒机,100马力是最大的。”心灵手巧的周学丑就琢磨着自己做脱粒机,农场拨了几个木匠几个铁匠给他,他领着人做出了十台脱粒机,这得益于周学丑在老家文登时,曾经种植水稻,当时有脱粒机,聪明的周学丑看过了就装在脑子里,琢磨琢磨就做了出来,这一年农场的收成,多亏了周学丑。

1960年,周学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而这个时候,周学丑却被误会想要逃离北大荒。当初到北大荒报到时,老婆让他带着家里唯一一件半大棉衣,怕他出去受冻。第二年的冬天快来临时,老婆写来一封信:“眼看秋去寒冷的冬天来到了,我的棉衣成问题,恐怕今年要受寒,要制棉衣经济受限,不制今冬要受寒。”正好当时农场给每个人发了一件棉大衣,周学丑担心老婆冻坏了,就用包袱包着从邮政局寄回了家,“我受寒也不能让老婆受寒。”但周学丑往家里寄棉大衣的举动被误解为他也受不了苦,想离开农场,还是老婆的信给他洗刷了冤屈,被周学丑牵挂家人的精神打动,农场又额外奖励了一件棉大衣给他。

在北大荒的那些年,周学丑干活认真,不怕吃苦,脑瓜灵巧,年年评为先进生产者,还因为自制脱粒机立一等功,农场奖励给他一块上海手表。想着自己也不曾给对象捎个钱,周学丑就把手表捎回去给了老婆。

这一年,农场司务长犯了错误,被隔离审查,表现一向优秀的周学丑被任命为代理司务长,管理了八个月伙房。这期间,周学丑动脑筋改善大家的生活条件,按时按点、保质保量供应三餐,上上下下都很满意。1963年,周学丑被调到农场总部机械厂,任机械排排长,这时周学丑住上了高楼,冬天有了暖气,开始按时按点上下班,告别了没有点、没有休息日的农场生活。

困扰多年的问题被试车工解决了

1965年1月1日,周学丑离开北大荒,到莱阳动力机械厂上班。虽然在北大荒吃苦受累,但是周学丑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却不断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倾情奉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莱动195柴油机的年产量已过50000台大关,生产形势喜人。但是,困扰多年的产品质量问题———主轴承盖油封漏油问题却一直未得到解决,且受其它技改衍生问题影响,漏油率由原来的10%突升到30%,增加了大量的市场服务成本,严重影响到企业声誉,莱动下决心解决这一难题。1984年,工厂成立专项技改组,与英国利卡多公司和上海内燃机研究所联合攻关,争取在国内外专家的帮助下,攻克这一困扰业界的技术难题。期间,工厂技术人员先后四次带着图纸请教专家,专家经过综合论证,坚持认为图纸设计理论上不存在问题,并提出是否为装配过程中工艺问题或油封配件质量问题。但反复到生产现场实地检测,均未发现大的问题。就这样经过近半年的折腾,漏油原因未找到,解决办法无从谈起,专家和技术人员迷茫,攻关工作陷于停滞状态。

周学丑配合参与了攻关组的试验工作。面对困局,爱琢磨的他不服气!面对成堆的废旧油封,从苦日子过来的他感到心痛!面对下不了试车台的柴油机,作为试车大班长的他心急如焚!他深知:漏油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市场的销售,也必然影响企业效益。责任心使他食不甘味,周学丑在煎熬中度日,夜不能寐。凭着丰富试车实践经验,周学丑决定自己琢磨办法,他首先查找造成回油不畅的原因。为什么设计上没有问题的回油孔成装后却达不到效果?反复拆装试验中他突来灵感,是不是回油孔被瓦片和油封遮盖,使回油孔表面变得狭窄。联想到为减少轴瓦磨损在加宽瓦片时和为减少渗漏加大油封厚度时出现的更严重漏油现象,周学丑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回油不畅的原因就是回油孔被遮盖造成的,图纸上的尺寸虽然从理论上讲够用,但由于瓦片和油封的遮盖事实上并不通畅,回不去的机油形成腹压,势必造成油封漏油现象。

原因找到了,可如何解决呢?周学丑从短暂的欣喜中又陷入了痛苦的思索中,他像着了魔一样每天对着下不了线的柴油机发呆。一天,本组一名试车工跟他打招呼时,他无意中看到了同事手中提着的油漏子,周学丑眼前顿时一亮,他突发奇想:何不用漏斗原理解决,即在轴承盖两个回油孔的表面各铣一个半圆槽来加大机油的回流量。

第二天,他将自己的想法与攻关组的技术人员进行沟通,结果遭到质疑,有人甚至称此种办法违背原理,异想天开,不予批准试验。面对非议,周学丑没有灰心,骨子里的倔劲使他下决心利用业余时间自己试验。他按照自己的方案到当时的机修车间改造轴承盖。第一次加工了两个回去试验,未出现漏油现象,周学丑窃喜;第二次又加工了四个进行试验,亦未出现渗漏现象,周学丑倍受鼓舞;第三次他一下子加工了十个,并在装配时做上标记与其它柴油机一起进行拉负荷试验,标记的十个均未出现渗漏现象,经测试也未衍生其它的质量问题,周学丑喜极而泣!困扰业界多年的重大质量问题终于被一个试车工解决了。此举惊动了公司上下和业内专家,同事仰视,专家敬佩,多家媒体也进行了报道。周学丑在北大荒工作时的老领导看到报道后写来贺信,称“想当年就觉得他是块‘好料子’,出成绩就是迟早的事。”

周学丑1958年参加工作,1959年响应党的号召支边到北大荒工作,期间因改进机械部件受到农垦部机械厂嘉奖,1965年初调到莱动装配车间195试车班干试车工。作为一名普通工人,他不以人微而自馁,不因言轻而不为,发扬莱动人“特别能吃苦”的优良传统,发挥自己勤学好钻、敢想敢干的特长,痴迷技改,永不言弃,先后成功进行了七次较大的技术改造,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做出了贡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吃苦在前、冲锋在前、诚实做人、忘我工作,许多事迹被传为佳话,赢得了同事们的褒奖,成为大家效仿的榜样。综观他多年成功的秘诀,“听党的话”是他的动力源泉,“以厂为家”是他的行动指南,“任劳任怨”是他的行为写照,“革新改造”是他的不懈追求。他为莱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无愧于获得的最高荣誉。

查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