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济阳论坛 公众论坛 今日济阳

永不停息的“输氧机”

山东商报    2018-09-01 08:43:26

“我一生和新闻有缘,从学新闻、干新闻,到教新闻、研究新闻,如今已成为‘80后’老翁,仍然没有脱离和新闻的关系。”8月31日,著名学者、新闻传播理论家、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建珂先生在济南逝世,享年82岁。生前,王建珂教授曾坚守西北边疆,在《新疆日报》工作了30余年,在随后的1987年被借调山师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从此时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闻学子,王教授在自己的著作《媒体评说》中对自己的新闻生涯进行了总结。

王建珂教授

王建珂教授的夫人薛启霞教授曾将学生的爱戴和鼓励比作一台永动牌“输氧机”,而在他们的学生王倩教授眼中,他们才是学生们前进道路上永不停息的“输氧机”。记者邹元德实习生王芳

热爱新闻

王建珂、薛启霞二位先生五十年代均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是著名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家王中先生的学生,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要求到新疆工作,他和夫人薛启霞教授均在《新疆日报》工作了30年的时间。

薛教授在博客中回忆道,“王建珂参加工作一年就崭露头脚。他独立完成的第一篇报道不仅被评为红旗稿,而且刊登在报社办的内部刊物头条,还配了评论。由于头题稿发得多,一时间被称为‘王头题’,不久以后成了喀什记者站负责人,还曾代理过政教组的头,担任过挂名的报社团总支书记。让我们四个和他同时进报社的大学生羡慕。”

在调入山东师范大学任教之前,王建珂教授已经成为了《新疆日报》的副总编,但是在1987年,王建珂仍然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副总编辑的职务以及副厅级干部的待遇,与其他老师一起,参与了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专业的创建工作。当时,他还向山东有关领导送上了“不要求副厅待遇,只希望教书”的保证。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的王倩教授正是王建珂教授的学生,在王建珂教授身边学习,她受益良多,“初为人师时,我不免感到紧张,这时候,王老师将他逐字逐句写就,后又改得密密麻麻的讲稿提供给我做参考,帮我备好课,让我很快就胜任了教职。”“王建珂、薛启霞夫妇是我在山师求学时的新闻启蒙老师,即便是退休后,他们笔耕不辍的专业精神依然让我们受益匪浅。”王建珂教授的学生丁春丽告诉记者,从山师毕业之后,她还经常拜访两位老师,王老师一见到她,还会拉着她探讨新闻业务。

执着探索

据丁春丽回忆,王建珂教授生前一直保持对新闻专业的执着探索,“生前,我们这些学生经常去探望老师,王老师一见到我们就跟我们聊国内外的大事,非常迫切地想从我们这里了解年轻人的见解。”

记者了解到,退休以后,王建珂教授一直坚持每天为两家报纸评报,撰写800字的点评。同时每个月还在《青年记者》的专栏上发表2000多字的学术文章。

“晚年的王老师进行这些工作是非常艰难的,他常年患有腹痛,去医院也查不出原因,晚上疼得厉害要靠好几片安眠药才能入睡。我们每次去,他都是一寸一寸地从屋里挪出来。”丁春丽告诉记者,王老师晚年还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双手抖得厉害,无法写字。他便自学电脑,每天的800字评报与每月的学术文章都是他用一根手指逐一敲击写就的。“过了年来,薛老师跟我说,王老师现在有点糊涂,但是就是写东西的时候不糊涂。”

笔耕不辍

记者了解到,直到住院前,王建珂教授始终坚持写作。今年年初,他的学术文章结集出版为《媒体评说》一书。“每晚捧起这本书看的时候,我都很受启发,还想着等王老师病好了一定要让他在书上给我签个名,可惜没有机会了。”丁春丽感到非常遗憾。

退休以后,王建珂教授不仅与学生积极探讨专业知识,对于学生生活上的问题也一直非常关心。“望之俨然,触之则温,这是王老师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王倩告诉记者,生活上有什么问题,跟王老师夫妇一说,好像就解决了一大半。“十几年前我搬家时,他们还兴致勃勃地上山采了各种花草,精心制成干花,配上漂亮的大陶瓶老远地捧着送来,为我装点新居。”

“对于有幸成为他们夫妇二人学生、同事和朋友的诸多人而言,他们才是永不停息的‘输氧机’,不断为我们传递生命活力,传播正能量,带领我们追寻人生的意义,找到幸福的理由。”王倩说。

查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