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那坡论坛 公众论坛 今日那坡

三年奋斗收获沧海桑田 脱贫攻坚仍需再接再厉

东方财富网    2019-03-22 16:22:00

自中央向全国发出向贫困宣战的动员令、总攻令以来,在中央的英明决策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广西田东县上下齐心协力,脱贫攻坚取得突出进展,特别是53个贫困村,脱胎换骨换了新颜。

三年巨变,沧海桑田

群众钱包鼓了。摆脱贫困首要就是解决收入问题,发展产业是提高群众收入的最基础、最有效的路径。作为“中国芒果之乡”,田东县牢牢抓住田东县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芒果种植产业,专门成立芒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加快田东县芒果产业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并出台了产业奖补、劳务输出奖补、扶贫小额信贷、劳动力培训等政策措施,同时积极打造配套产业,如大力发展电商、物流等,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在促进规模化产业形成的同时,也带动了更多的贫困户发家致富。三年来,田东县芒果种植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18年实现种植面积32.8万亩,产量21.36万吨,产值12.01亿元,其中53个贫困村芒果种植面积达1.98万亩,比2015年底增加90.38%,超过11000个贫困户依靠这颗“幸福果”脱贫致富。2017年,田东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3516元,近三年年均增长10.2%,家家户户钱包鼓了起来,日子好了起来。

生活条件好了。拥有良好的生活条件,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目标。三年来,田东县始终严格对照国家和自治区部署要求,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全力提升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硬件方面,3678个搬迁户15244人全部搬迁到位,提前完成“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安全住房达标率99.16%;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广西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行政村通村道路和20户以上自然屯道路硬化率100%;户户都有安全用水、稳定供电。软件方面,落实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各类补助,义务教育巩固率94.65%;扎实推进“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惠农助贫,实现贫困人口参保率100%,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100%;实现低保兜底、特困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扶持、养老保险代缴五个全覆盖。一个个偏远落后的小山村换了新颜,村里的小孩都能就近上学,每天有免费营养早、午餐,住宿学生都能洗到热水澡,60岁以上的老人们有个头痛脑热的,可以就地就近就诊,不必再折腾受罪了。

人居环境美了。优美的生态环境、整洁的乡村风貌,既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蕴藏巨大潜力,也切实提高村民的满意度、幸福感。一方面,田东县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专项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保护古榕江、田东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系统,采取综合治理模式推进石漠化片区治理,右江河、龙须河等重点河流水质达到Ⅱ或Ⅲ类标准,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3%。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城乡建设,突出规划引领,推行县乡村联动的治理体制,治理城乡社区管理混乱和环境脏乱差的面貌,整治违法乱建等突出问题,推进城乡特色街道、特色集镇和美丽乡村三年提升计划工程,打造17个产旅融合和特色种养项目,营造出一批美丽宜居村屯示范样板。

精神面貌活了。提升群众精神面貌,首要的是干部队伍要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为此,田东县创新开展了“一票赞成”等新举措,让在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中做出重大突出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并以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为契机,开展作风大讨论、作风集中整顿、党风廉政建设“联建同责”等活动。以坚强的干部队伍为依托,田东县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深入开展工作,一方面在扶贫工作中践行“精准”第一要义,采取ABC三类划分法,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意愿精准匹配不同类型的扶贫政策,促使贫困人口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另一方面,把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同时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并利用地方传统节日和芒果文化活动月等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推动各乡镇也积极开展“一镇一节”,不断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

三年实践,发人深省

田东县53个贫困村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彰显着脱贫攻坚战取得的辉煌成果,也蕴含着重大启示。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对广大贫困人群来说,要过上美好生活,首要的就是要摆脱贫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紧紧拧牢思想认识这个总开关,严格按照中央关于扶贫的要求来开展工作,用一条条举措,一件件实事,切实解决贫困人群脱贫致富的困难和问题,让老百姓感受到真真正正的实惠。

其次,要坚持系统观点。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作为困扰人类社会的顽疾,贫困具有深刻的历史社会原因,不可一蹴而就,也不能单点用力。田东县提出脱贫攻坚阵地战、产业强县持久战、新型城镇化建设大会战和全面从严治党根本保障的“三大战役一大保障”工作主线,系统谋划全局工作,凝聚力量共同推进,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在有限的资源支撑下实现了综合效益最大化,充分证明了以系统工程的观点推进工作的重要价值。

再次,要坚持作风建设。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干部作风建设直接攸关脱贫攻坚成败,决定了广大贫困人群能否公平及时享受政策红利。哪个贫困村的村干部能够做到时时刻刻想着贫困户,点点滴滴为了贫困户,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事,哪个村的脱贫工作就做得好,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评价就高,发展产业、完善设施就容易推进。

最后,要坚持实事求是。作为“老、少、边、山、穷”地区,田东县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复杂,情况多种多样。要实现“精准”脱贫,就必须深刻认识每一个村、每一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障碍,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对症下药,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精准匹配资源,有一说一,不做表面文章,才能最终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顺势而为,再接再厉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关键更要看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可持续,也因此脱贫攻坚这场仗还要继续往下打、深入打。而未来需关注以下几方面:

——要着力解决深度贫困顽疾。解决深度贫困问题,是当前脱贫摘帽后一段时期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急中之急。脱贫摘帽后,要继续聚焦深度贫困村,整合优化现有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种政策和资源力量,进一步聚焦重点贫困人群,重点解决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等关系到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重点领域,在完善基础和强化动力上下功夫。

——要综合精准施策防止返贫。脱贫摘帽初期,产业基础还不牢固,人口素质还较低下,失业风险高,同时应对大病等突发情况的能力较低,返贫风险高。因此,要坚持攻坚期内脱贫不脱政策的原则,对脱贫人口“扶上马再送一程”,建立防止返贫的相应机制,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回访机制、跟踪帮扶机制、倒查问责机制等,对新产生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及时纳入帮扶范围并分类精准施策。

——要研究扶贫政策退出机制。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但脱贫攻坚战具有阶段性,一些特殊政策不可持续,在贫困县逐步脱贫摘帽特别是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后,应不断扩大现有扶贫政策的适用对象,将阶段性、局部性的脱贫政策逐步转化为长期性、普适性的社会政策,如取消针对特定人群的产业奖补、小额信贷等扶贫政策,大力推广面向全体农村人口的普惠金融、教育医疗保障等社会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挂职干部)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查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