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门论坛 公众论坛 今日海门

江苏南通:产业援疆为“杏乡”插上腾飞翅膀

亚心网    2018-12-13 06:04:23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 任华图片均由南通市对口支援伊宁县前方工作组提供)12月的伊宁县家纺服装产业园,蓝天、白雪相衬映,和暖的阳光下,一排排崭新的现代化厂房静静伫立。然而,走进厂房,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自2017年8月开园以来,这里已入驻了8家企业,4000余名工人在这里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华丽转身。

12月7日,伊宁县家纺服装产业园新疆伊三润服装有限公司工作车间一景。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伊宁县的发展蓝图中,位于城南的伊宁县轻纺产业区(包括家纺服装产业园和织造产业园),将被打造成为伊犁州最大的产业援疆基地、全疆最大的就业基地、全疆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坯布生产基地,成为伊宁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伊宁县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支撑。

“我们计划用3—5年的时间,将伊宁县轻纺产业区打造为特色‘纺织小镇’,引进各类企业百余家,吸纳当地5万人就业,实现产值上百亿元。”伊宁县委副书记、南通市对口援疆伊宁县前方工作组组长张华踌躇满志地说。

引入优势资源建设“纺织小镇”

12月7日,位于伊宁县轻纺产业区的新疆新伊三润服装有限公司厂房里,400余名工人在流水线上忙碌地缝制、挑线、熨烫……经他们的手制成的一件件衣服,将在一个星期后出现在日本的市场上。

新疆新伊三润服装有限公司是江苏三润集团下属子公司,也是园区引进的第一家江苏南通企业。

“引进企业只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将南通的优势产业引入伊宁县。”张华说。在张华看来,两地虽相隔千里,但彼此的优势资源却都是得天独厚,可以完美地实现“无缝对接”。

南通是全国有名的“纺织之乡”,拥有全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国际化家纺专业市场——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而南通市如东县作为全国家纺坯布产业基地,年产宽幅坯布30亿米,产能约占全国的60%,拥有较强的生产规模和产业集群优势。但由于近年来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生产要素等成本上升,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12月7日,伊宁县家纺服装产业园内,工人们正在就餐。

因盛产香甜味美的大白杏而享有“杏乡”美誉的伊宁县是一个人口大县,有10余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具优势的是国家、自治区在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就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特别是在运输、培训、社保、贷款贴息、用工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政策。

南通缺人,但有市场、有人才、有技术、有信息、有资金,伊宁县有劳动力资源、有区位交通优势、有政策优势,再加上两地对口援建的关系,完全可以做到互补共赢。因此,移植南通在产业上的现实优势,挖掘伊宁县在资源上的潜在优势,整合新疆在政策上的比较优势,最后形成伊宁县特有的叠加优势,成为江苏南通产业援疆的主要思路。

对伊宁县来说,打造占地4平方公里的轻纺产业园,也是一项难度系数很高的系统工程。伊宁县将轻纺产业区建设视为“一号民生工程”,举全县之力大力推进。县里成立园区建设指挥部,县委书记总指挥,下设7个工作组,分别由县委常委牵头,指挥部每周必开一次会议,对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当场拍板协调解决。

南通市对口援疆伊宁县前方工作组专门设立了1300余万元的产业引导资金,打造园区规划定位、运营理念,开展招商引资推介、制定优惠政策,伊宁县则负责征地、工程建设、员工招录等,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在建设中形成优势互补。

2017年8月,伊宁县家纺服装产业园一期开园,占地面积160亩,5.1万平方米15栋标准化厂房全面投用,同时配套建设道路、绿化、亮化、供排水、供气、供暖、消防等设施。截至目前,已经入驻8家企业,吸纳了4000余名员工就业。窗明几净的厂房,全新的缝纫机,身着新工装的员工们,成为园区最美丽的风景。

打造全产业链推动经济腾飞

从伊宁县城驱车往城南方向约三公里,便可到达伊宁县家纺服装产业园,园区毗邻314省道,交通便利。距此不远处,去年6月开始建设的织造产业园已具雏形,一东一西两个园区,将构成伊宁县的“纺织小镇”,为伊宁县托起经济腾飞的梦想。

“伊宁县家纺服装产业园总面积约1500亩,园区总体规划委托江苏省纺织工业设计研究院设计,以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为重点,以培育外向型家纺服装生产基地为目标,涵盖家纺服装商业街区、市场交易、综合物流及生活配套等五大功能。”伊宁县伊东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耿运江介绍说。

耿运江介绍,家纺服装产业园全部建成后,预计可新增中小企业100余家,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以上,吸纳就业3万余人,新增产值30亿元以上,年增税收1.5亿元以上。

伊宁县织造产业园规划用地面积4200亩,总投资约40亿元,计划分三期建设。“织造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委托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设计,形成以纺织产业为主,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的产业集群。同时坚持‘产城融合’理念,‘以产兴城,以城兴业’,围绕‘纺织小镇’,建设商务中心、研发培训中心以及生活服务配套,园区将被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成为产城融合的典范。”耿运江说。

在江苏省经信委的高位推动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与南通如东纺织商会40多轮谈判,2017年4月初,园区和如东纺织商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并且和7家织布企业签订了入园意向协议,投产后织机数量将达到3000台,可实现就业4000人左右。

经初步了解,如东县目前有30%的企业愿意将产业转移至伊宁县,其产能约占如东县现有产能一半左右。随着织造园区一期建成,规模效应将初步显现,低成本优势将会促使更多的织造企业向伊宁县转移。到规划期末2022年,织造产业园将形成15000台织机的织造规模,年产坯布超10亿米,工业产值超100亿元,可吸纳本地两万人就业,产生利税6亿元,间接带动当地三产服务业产值超过5亿元。

“我们将用好用足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纺织服装产业各项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类优惠政策和产业环境,通过与南通相关行业协会和产业集散地联手,以组团式招商、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方式,逐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打造集原料、辅料、中间产品、终端产品一体化的交易市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同时,利用霍尔果斯口岸优势,引导企业开拓亚欧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张华说。

实现稳定就业造福各族群众

吃住都在工厂,周末发班车回家,周日晚上再坐班车回到厂里。自从今年1月成为新疆新伊三润服装有限公司的员工以来,26岁的帕提曼·吾买尔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生活。

在忙碌工作的间隙,她很想念家中两个年幼的孩子,但一想到每月2500元的工资可以让孩子们的生活得到更好的保障,她心里就十分欣慰。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伊宁县家纺服装产业区4000余名工人的共同想法。而对南通市对口援疆伊宁县前方工作组来说,“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富民、以富民促稳定”,正是全力打造“纺织小镇”重要的意义所在。

为了将平日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培养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伊宁县全县20个乡镇场,开设了30多个岗前培训班,用12天的时间,介绍企业管理规章、安全生产知识和劳动保障等法律法规。短短的时间内,农民们身上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017年8月15日,伊宁县1805名农民正式告别农业生产,走进了伊宁县家纺服装产业园,成为产业工人,在这里开启了他们新的美好生活,这是伊宁县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规模化转移就业行动。

在第一批新招录员工进入园区企业后,伊宁县第一时间又成立了伊宁县家纺服装产业园管理服务办公室,办公室内设联络、餐饮、住宿、交通、安全、培训、思政、政策、医疗等12个工作保障组,各保障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让各族群众稳定就业、增收致富。

为了能够确保家纺服装产业园第一批员工实现稳定就业,南通市对口援疆伊宁县前方工作组牵头深入调研,跑遍全县20个乡镇,认真总结已有企业稳定就业经验,拟定关于招商引资、优化环境、推进就业、考核奖励的相关意见,科学制定了《推进就业实施方案》,完善保障措施,创新激励机制,各乡镇与县委政府签订稳定就业责任状,从选人开始到技能培训再到保证上岗率逐一落实,环环紧扣。

同时,还创新引进内地“红黄旗”机制,定期对各乡镇稳定就业情况进行考核,同时各乡镇按照每50名员工配备一名跟班管理干部,与员工同吃同住,在员工上岗培训期间做好思想工作,协助企业管理,真正让员工走上岗位,适应企业。

除此之外,为了坚定企业的信心,伊宁县还制定了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制度,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让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和员工管理上。员工稳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新招录员工在经过三个月的上岗技能培训后全部进入生产流水线,实现计件工资。

“我经常会去园区转一下,看看员工们的工作生活状况,事实上,员工们的适应能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富民、以富民促稳定’的愿望一定能实现,成为伊宁县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伊宁县委书记杨新平说。

倾情倾力倾智谱写“杏乡新曲”

——记伊宁县委副书记、南通市对口支援伊宁县前方工作组组长张华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 任华)2016年底,第八批南通市对口支援伊宁县前方工作组完成使命即将返回,伊宁县委领导问当时分管产业援疆、教育援疆的工作组副组长张华:愿不愿意留下来?

此时,张华牵头的伊宁县轻纺产业区建设工作刚刚起步,教育发展也才有了新突破,他太想把这篇刚刚破题的文章“写”下去了。于是,他坚定地说:我愿意!

两年后,在张华带领的南通市对口支援伊宁县前方工作组的共同努力下,江苏南通援疆再次结下累累硕果:伊宁县轻纺产业区家纺服装产业园一期工程已完成,入驻企业达8家,吸纳就业超过4000人;“百名南通名师进伊宁”行动推动伊宁县教育再上新台阶;重点“交钥匙”项目——伊宁县社会福利中心的开建,将让伊宁县养老、儿童福利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而张华本人,也于2017年5月被自治区总工会授予“开发建设新疆奖章”。今年11月29日,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表彰为全国纺织园区建设突出贡献者。

张华(中)在走访入户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

一颗大爱之心,一腔赤子情怀。这是伊宁县干部群众对这个不远千里来到“杏乡”的援疆干部的真诚评价。

2013年12月,时任海门市副市长的张华,来到伊宁县开展为期3年的援疆工作。这里虽不如南通繁华、先进,但却激起了张华大展拳脚干事业的激情。“新疆是一个好地方,它需要我们援疆干部好好帮助谋划、推进,在这里我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张华说。

在援疆的5年里,张华带着南通市对口支援伊宁县前方工作组,与伊宁县一起,为45万“杏乡”各族群众绘就美好的发展蓝图。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经过反复的调研、思考之后,张华决定引导和支持南通纺织服装产业向伊宁县整体转移。他牵头组织深入调研并形成《加快伊宁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伊宁县推进轻纺产业区劳动力就业实施方案》等支撑性文件,亲自率队考察、洽谈推进40多次。历经8个月成功招引伊宁县织造产业园项目,同时全力以赴推进伊宁县家纺服装产业园建设,为各族群众打造了一个致富的就业平台,为伊宁县发展工业经济提供了强大动力。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南通作为全国著名“教育之乡”,在援疆工作中为伊宁县教育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张华协调资源,组织伊宁县教育管理人才赴南通参加跟岗学习;促成海门证大中学办起有24个学生的“新疆班”;将伊宁二中打造成一所家门口的“海门中学”;组织开展了“百名南通名师进伊宁”行动……如今的伊宁县,教育实现了全面提升,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取得佳绩,实现了伊宁当地学生考取北大的历史性突破。

10月27日,南通市30万册爱心图书捐赠伊宁县。

当张华了解到伊宁县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渴望阅读的迫切需求后,便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让阅读照亮边疆孩子的未来——爱心图书捐赠公益行动”,计划通过3年的努力,募集图书120万册以上,价值3000万元,确保伊宁县的每所学校都拥有一个图书馆,每个班级都拥有一个图书角。

伊宁县巴依托海镇茶依其温村,曾经8年换了13位村党支部书记,是当地有名的落后村。张华到伊宁县后,担任了该村第一书记,他倡导“一线工作法”,与镇、村及“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共同研究基层组织建设,他多方筹措资金300万元,易地新建面积1040平方米的新村委会办公阵地及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不到两年时间,茶依其温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干群关系也日渐融洽。

张华是个有情怀的人,在新疆这片土地上,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爱:5年来,他尽最大努力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办实事好事,还把许多个人资源用到援疆事业上。他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倡议结对帮扶伊宁县贫困儿童,他将大学时的老师、知名作家等请到伊宁县,为各族干部讲为官讲人生,他甚至将在幼儿园当老师的妻子也安排结对伊宁课堂……

他的“大爱之心”温暖着杏乡各族群众的心。在茶依其温村一次诺鲁孜节庆祝活动中,200多村民排着队要和他们敬爱的张华书记握手。而村里一位行动不便的维吾尔族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要亲眼见一见张华书记,跟他合一张影……

六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虽然援疆工作再过一年就结束了,但在张华的心里,积聚了浓得化不开的“新疆情”。

“新疆是我永远的故乡。”张华动情地说。

查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