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坪论坛 公众论坛 今日高坪

【新春走基层】南充嘉陵村民自主“点菜” “农民夜校”按需授课

四川在线    2019-02-10 16:59:08

四川在线消息(樊俊 许利霞 记者李向雨 摄影报道)“红清大姐,快点走,要迟到了!”2月10日,南充市嘉陵区一立镇塘湾村村民王丽边走边催促着伙伴岳红清。原来,她们要赶到村“农民夜校”去上课。

“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享有哪些基本权利?”“法律对务工人员在试用期有什么规定?”……跟随岳红清、王丽的脚步,记者来到了塘湾村“农民夜校”,只见由村民“点将”邀请而来的授课老师熊健君正在耐心地讲解劳动法以及创业就业政策等相关知识,课堂上来自一立镇塘湾村以及周边乡镇、村落的近百名在家村民、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仔细地听着讲解、认真地做着笔记。

据了解,按照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的需求,当天该村“农民夜校”共安排了劳动法以及创业就业政策知识讲解以及家政服务、缝纫技术培训等三堂培训课。

参加完劳动法以及创业就业政策等相关知识培训后,王丽又来到缝纫技术培训教室参加缝纫冚车培训。30多名“学员”将培训室挤得有些“狭小”,但现场听不到任何杂音。他们正在“农民夜校”授课老师任慧琼的现场指导下,穿针引线,学习利用冚车冚脚边技术。

“没想到在村‘农民夜校’就能接受免费培训,我曾经还‘拜师’学过缝纫,打工几年把技术荒废了。春节刚回家就听说村‘农民夜校’要开办缝纫技能培训,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我就报名参加了。”正认真学习冚车技术的王丽高兴地说,经过老师的讲授,在实际操作方面得到很大启发。待培训出师之后她准备再外出寻找一个缝纫工作。

《群众在脱贫奔康中的角色》、《农村法律知识及应用》……打开塘湾村“农民夜校”的课程安排,脱贫攻坚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种养殖技术、劳动技能等应有尽有。

“以前由于没有经验,采用‘灌输式’教学,农民朋友参学积极性不高。现在实行村民自主‘点菜’上课,‘农民夜校’按需授课,践行‘缺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的教学理念,精准对接农民需求,得到了好评。”塘湾村第一书记、“农民夜校”校长谢文斌介绍说,该村“农民夜校”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供需结合,村里设置意见箱,每次开课前广泛征集村民所想所盼,并提前对下次课程安排进行公示。

“到夜校听课前,我还有点担心,怕太深奥听‘天书’。”刚参加完家政服务培训的岳红清说。岳红清的担心也是许多村民的顾虑。可是几堂课下来,大家的顾虑烟消云散。“说的是大白话,举的是身边的例子。几堂课下来我还没听够呢。”岳红清口气中略带遗憾地说。

“‘农民夜校’不能局限于夜间办学,也不能仅限于课堂授课,要采用实地操作、互动教学等多种方式,把‘农民夜校’办到了农户院坝、田间地头。”嘉陵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唐魁介绍说,嘉陵区558所“农民夜校”在运行中积极探索“课堂+现场”、“政策宣传+理论学习+技能培训+视频讲学”的教学模式,组织经验丰富的基层干部、资深的技术专家、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走进课堂,有规划有重点有特色地给群众开展种养殖技术、缝纫、厨师、电焊、美容美发等多种形式的致富技能培训,帮助群众提升脱贫能力。

据介绍,南充市嘉陵区“农民夜校”在运行中除了授课内容、语言“接地气”,还是实行积分管理制度,把群众参与学习的出勤率和课堂发言情况作为考核标准来进行评分,积到相应分值就可以兑换毛巾、水杯、洗衣粉、牙膏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

“‘农民夜校’就是要培养脱贫攻坚‘明白人’、勤劳致富‘自强人’,激发贫困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在唐魁看来,“‘精神贫困’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民夜校”除传授给农民群众具体的致富技能外,还发挥着移风易俗,传播文明风尚,弘扬文明精神,引导农民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巨大作用。”

据了解,2018年以来,嘉陵区558所“农民夜校”已累计培训农民群众80.3万余人次。

查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