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镇远论坛 公众论坛 今日镇远

凤冈县玛瑙山清代军事营盘 下藏神秘地道

多彩贵州网    2019-02-20 10:34:29

考古队员在碉楼内部进行清理

营盘内一处碉楼内部

考古队员在营盘内拍照

在凤冈县绥阳镇,有一个庞大的清代军事营盘——玛瑙山营盘。

茂密的植被下,怪石嶙峋的山头上,一圈接一圈的高大寨墙被切割,却又通过不同的地道、石门相连,营盘内还设置了枪口、可以活动的炮台等,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攻防体系……神秘且复杂。

而这类寨堡,贵州就有近千处之多。其中,仅民国时期的《续遵义府志》所记载,遵义市境内的较大的寨堡就多达396处。不独贵州,清代寨堡的大量涌现还是一种全国性的现象,是社会动荡的直接反映。

那么,这些营盘,究竟是谁修建?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它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近期,一本首部专门研究贵州清代山城、还原清末动荡时期贵州人的山地生存智慧的著作——《玛瑙山:考古、文献与口碑》,将正式发行,为你揭秘。

神秘营盘里设有射击孔

在调查中,考古人员搜集了大量口碑传说等。这些资料中,有不少认为,玛瑙山营盘的修建时间最早在南宋时期,与安夷县(今凤冈县绥阳镇)任正隆领导的农民起义有关,明清两代又进行了扩建。最后一次扩建,是由当地武生钱青云所主持。

任正隆,又叫任子龙。一些资料传说他在宋绍兴二年发动了农民起义。玛瑙山营盘,是他的军事防御和逃生之地;钱青云,是清咸丰年间绥阳镇人,他曾击溃起义的“白号军”,被朝廷封为南巡统带,封疆玛瑙山。

“口碑传说是一种活着的文献,它对玛瑙山的认知有血有肉,也超越了一般文献的范畴,如将玛瑙山与宋绍兴年间的任正隆起义联系在一起,便有了更为广阔的叙事的时空。但该说法目前难以得到考古发现的支持,有待将来更为深入的田野工作予以证实或证伪。”长期主持海龙屯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李飞博士说。

考古队还查阅了钱氏及其他人的户族谱以及附近能找到的祖坟拓印墓碑铭文,但均未能找到钱青云之前修建玛瑙山营盘的记录。

“正常情况,如果祖上做过这么大的事,都会被载入族谱,或刻上墓碑。”李飞说,由此可见,钱青云主持修建玛瑙山营盘的可能性最大。

此外,通过对营盘内部分区域小范围试掘,考古队没有发现早于清代的遗物。相关县志等文献上,虽有钱青云带领大家修建营盘,击败土匪后,县里举荐他任职的记载,但未见“南巡统带”记录。

更重要的是,在营盘中,考古队找到了多处炮台、射击孔等。这些表明广泛使用火器的设施,即便是宋、明时期营造的海龙屯,作为重要的“国防军事工程”,也都没有。

“也就是说,修建玛瑙山营盘时,枪炮使用普及。而在杨应龙重建海龙屯的万历年间,火器在中国西南尚不多见,因此没有反映在其筑城理念上。换句话讲,在贵州境内,但凡出现了火器相关的山城,其年代早不过明代。”李飞说,这也说明玛瑙山营盘修建较晚。

综合这些情况,《玛瑙山:考古、文献与口碑》一书认为,玛瑙山营盘应为清代咸同时期,在政府倡导下,由乡绅钱青云于咸丰七年(1857年)主持营建的一处自卫性山地营盘。

营盘地道多攻防都兼备

按民间口碑以及部分资料记载,钱青云修建营盘时,正处于“白号军”(即农民起义军)攻城略地之时。

作为武生出生的钱青云,为抗击“白号军”,一边训练地方兵勇,一边修建玛瑙屯,整军备战,并在数年后以玛瑙屯为核心,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场镇。

这些相对靠谱的说法,很快也被发现了问题——很多资料,包括钱氏的家谱、祖坟碑刻拓片等,相互矛盾。

最终,考古队理出这样的玛瑙山营盘“建设史”——

清末,跟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地处贵州大山深处的绥阳镇,经常受到土匪骚扰。镇上有武生身份的钱青云,是当地实力相对较强的乡绅,而且考虑的问题更多。

咸丰七年(1857年),在经过反复思虑后,钱青云带领家人,在今天的玛瑙山(当时叫金磐山)中部,开始建设带碉楼、与地下溶洞相连,还能通往周边田野、河流的营盘。钱家的行为,带动了周边丁、杨、安的大户人家。他们在政府的倡导下,以钱家营盘为中心,围绕四周山头,各自修建营盘。营盘中,还设置了枪口、可以活动的炮台等。

“玛瑙山营盘最独特之处,是对空间的立体利用。它充分利用了四通八达的地下溶洞,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它既是一个藏匿的空间、一个逃生的通道,也是一个宛若地道战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进攻地道。”李飞说。

在特定时代可保境安民

尽管没找到更早修建的证据,李飞等人认为,玛瑙山营盘的价值,不应单纯从修建年代来衡量。它的价值,应当放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来进行审视。

这类寨堡,在贵州有近千处之多。在此意义上,贵州可称之为“千囤之省”。其中,仅民国时期的《续遵义府志》载明,遵义市境内的较大的寨堡就多达396处。

不独贵州,清代寨堡的大量涌现是一种全国性的现象,是社会动荡的直接反映。

清代的中国,处于一个风雨飘摇时期,各种力量纷纷展露,农民起义频仍、盗匪四出。而此时的清朝廷,疲于失利的外交,无力应对国内的各种矛盾,各地只得通过加强地方武装力量来“保境安民”。

钱青云等一批乡绅,成为此时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于是,类似钱青云等这种得了功名、但未能实际履职的武生,以及丁、杨、安等地方大户等,便利用自己财力、号召力,组织团练,购买武器,修建营盘、寨堡等设施,以应对农民起义或盗匪。

“它们多是政府倡议,乡民在深孚众望的乡绅领导下自行营建而成的,并由营主或寨主组织团练进行防御,寇来则战,寇退则耕,从而形成耕战结合的地方自卫力量,有力地维护了19世纪的乡村秩序。乡村的领导者和村民,用他们的智慧书写着一种‘上山的艺术’”。李飞说。

李飞说,各地大量自备武装、修建营盘和寨堡,一方面,充分展示了山地中贵州人的生存智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的基层社会状况,以及乡绅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根据已找到的资料显示,以玛瑙山营盘为代表,贵州的营盘、寨堡大多修建在地势险要之处,易守难攻,且有一定的物资储备。但平时,这些营盘、寨堡,多数闲置,只有兵灾、匪患发作时才会使用。

“也就是说,和平时,人们仍然在原来的住地生产、生活。等到有战乱,或者土匪来的时候,人们再跑到这些营盘和寨堡里躲藏、抵抗,直至平稳,是一种向山地寻求庇护的生存智慧。”李飞说,这种山地与谷地的互动,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后叶王朝体系全面崩溃时期中国乡村治理状况的历史画卷。(记者 黄黔华来源:贵阳晚报)

-延伸阅读

《玛瑙山:考古、文献与口碑》一书背后

2015年,凤冈县委托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凤冈县文物管理所组建联合考古队进行深入整理。

2016年12月,长期主持海龙屯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李飞博士,带领考古队员韩文华、谢长勇、黄昆明、赵恩春等人,进驻玛瑙山,在寒冬里进行田野工作,对玛瑙山及其相关遗存进行系统调查、勘探、测绘以及局部试掘,对族谱与口碑文献进行全面采集。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关研究,历时2年。

2018年底,作为本次考古成果,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凤冈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出版《玛瑙山:考古、文献与口碑》。

该书尝试通过一座山城及其背后的家族,考察19世纪中后叶王朝体系全面崩溃时期中国乡村治理状况,还原社会动荡背景下,山地人的生存智慧,确认营盘的建设时间为清末。同时结合文献和口碑,认为以玛瑙山营盘为代表,贵州省境内数千座同时期营盘,是在政府的倡导下,由乡绅主持修建的自卫性军事防御设施,展现多山民族的山地生存智慧。

查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