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绥棱论坛 公众论坛 今日绥棱

明水县扶贫“小车间”开在家门口 贫困户挣钱不用东奔西走

人民网黑龙江    2019-03-06 14:29:35

人民网哈尔滨3月6日电 如果不是耳闻目睹,谁也不会相信,明水县一些乡村一座座看似不起眼的扶贫“小车间”却让广大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为脱贫攻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针对部分贫困户文化素质偏低、缺少技术且无法离乡、就业比较困难的实际情况,明水县在乡村建设扶贫车间,帮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全县已形成服装加工、笤帚加工、瓜菜种植、水泥板加工等多处主导产业,其中贫困户人均增收1.2万元,成为全县脱贫增收的主渠道。

初春时节,在育林乡示范村佳姿服装厂生产车间,20多名妇女正在缝纫机边忙碌着。有的在制作服装,有的在搬运面料,在一双双巧手下,服装成品就这样巧夺天工的做成了。

如何帮助贫困户脱贫,特别是一些有劳动能力的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甚至致富?这是明水县佳姿服装厂厂长梁娟一直思索的问题。随着服装厂做强做大,针对服装厂用工较大、亟待扩建的现状,梁娟积极奔走于各乡镇实地考察选址,最终在育林乡建成第一处分厂,用工55人,其中带动15户贫困户就业,每名贫困妇女日工资80元左右。虽然服装厂现已经初具规模,但梁娟认为这仅仅是开始,她又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未来几年,梁娟计划扩大服装厂生产规模,再建成2~4家分厂,把服装厂建成明水县大型服装专业加工企业,为更多的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为全县脱贫攻坚做出更大贡献。

2011年,兴仁镇兴发村的村民吕兰双带头成立了兴发笤帚糜子种植合作社。播种、管理、收割、脱粒、去皮……从种到收,四季生产不停。合作社的生产车间常年用工30多人,一天就能做出2000多把出口韩国的笤帚,四五千把国内销售的笤帚,一年销售笤帚120万把。目前,合作社形成了稳定的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2018年规模种植3000多亩,签约种植5000多亩,带地入社村民56户,2018年带动28户贫困户脱贫。

兴发村贫困户孟凡珍今年53岁,爱人生病,孩子上学,她是三口之家的顶梁柱。她在这打工,天天走着来上班,一年能赚2万多元。 “我们一年为在这打工的村民开支就达120多万元,我们村的村民根本不用走出家门打工,守着家就能挣钱。”吕兰双介绍说。

家门口有工厂,打工不再东奔西走。在育林乡的瓜菜基地、水泥板房厂、县城周边的七大菇菌业工厂、木材加工厂等,上百名贫困户们每天都有钱挣,每天都有收获。而明水县还对这一部分贫困户进行务工车费补贴、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插上脱贫的翅膀。

据了解,明水县把准扶贫“脉搏”,开好脱贫“良方”,结合各镇、村产业特色,因地制宜、一村一品,把“扶贫车间”建在贫困户的家门口。这种在家门口建扶贫车间的模式,已经开始在全县推广,为带动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焦洋、高伟)

查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