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阿尔山论坛 公众论坛 今日阿尔山

“红色力量”撬动乡村振兴

内蒙古新闻网    2019-03-11 11:04:59

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高根营子嘎查村部门口立着这样一个展板,上面写着嘎查这几年为村民做的实事:购置了大型机械设备,每年为村民免费翻地;主动承担全村350户、987人的农村合作医疗费用,4年来为村民缴费41.25万元;坚持资助老弱病残、贫困失学儿童、贫困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已捐助资金和物资价值8万余元……

高根营子嘎查能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前些年,嘎查也过过穷日子。”当时高根营子嘎查党支部书记王银山为了改变嘎查“没钱办事”的状况,考虑到嘎查人均土地少、剩余劳动力多的实际,与嘎查“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商议后,决定在党支部带领下成立一支机械工程队。

“我们工程队采用‘由村集体组建、项目收入归集体所有、给队员结算工资’的运营模式,几年来为嘎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45万元。”王银山说,现在嘎查人均收入已经连续4年突破了1万元。

高根营子嘎查的华丽转身,成为乌兰浩特市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乌兰浩特市着力推动基层党建与农村发展的深度融合,拉开了一场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的乡村振兴工程。

“乡村振兴,不能忽视人的作用。”乌兰浩特市农干中心主任、组织部组织二组组长陈长锁说。乡村振兴是靠人实打实干出来的,乌兰浩特市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和服务能力,建立起了“市级督导+镇级推进+村级落实”三级责任主体机制,形成了“主体+任务+问题+措施+时限+责任领导”的主体化规范建设循环模式,让党支部阵地真正发挥为民服务、振兴乡村的作用。

几把椅子,围坐一圈,家长里短、矛盾纠纷、个人困难,都拿到支部会上说一说。太本站镇通过“把支部会开到群众家里”、成立“党群贴心聊天室”等新的党群对话阵地,村干部、党员和村民共同出谋划策,现场解决问题,让支部会成为村民矛盾纠纷的“调解会”。与太本站镇不同,义勒力特镇则推行了“党员包联胡同”的新模式,鼓励每名党员认领一条胡同,并为广大党员设岗定责,树立起“我是党员我光荣,有岗有为我自豪”的理念,激发了广大无职党员“想作为”的热情。

把为群众办好事交给基层组织来做,使基层组织有抓手、有平台,乌兰浩特市靠服务群众来凝聚群众。为确保党员联系群众“全覆盖”“无死角”,农村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入户交流、记录民情日记、建立联系群众微信群等方式,听取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困难,利用党小组会,将收集上来的问题总结梳理,形成党员联系群众问题台账,通过“两委”联席会议、镇党委会议定期研究解决民情问题。2018年,已有946名农民党员联系1.38万户农户,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红色风景线”。

在乌兰浩特市太本站镇建设村的韭菜大棚里,村民吴俊峰蹲下身子,麻利地将割下来的一簇簇水灵灵绿油油的韭菜扎捆、装箱。

种了20多年韭菜的吴俊峰,在太本站镇建设村是出了名的韭菜种植“行家”。作为一名农民党员,吴俊峰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更多的村民致富。于是,他成立了韭菜专业合作社,雇佣村民帮忙到大棚里割韭菜,同时把韭菜种植技术推广给更多村民,“一是让农民有机会了解韭菜种植,二是帮助农民增收,能干的村民一年能在我这增收5000多元。”

吴俊峰探索出了“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方式,为广大农户提供产销一条龙服务,如今已带动49户贫困户、99人走上致富路。

在党员干部带头下,村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乌兰浩特市“趁热打铁”开展嘎查村集体经济“清零递增”行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实行多元发展模式,现在全市嘎查村已有发展和规划领办合作社、入股经济实体、兴办经济实体、服务创收、资产盘活、乡村旅游等模式,进一步增强嘎查村的造血功能。其中,5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项目共有34个,5万元以下的有27个。

去年,乌兰浩特市顺利完成了61个嘎查村党组织的换届,新的乡村振兴“接班人”走上自己的舞台。

“我们严格标准,要把那些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能够干事创业、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选进嘎查村‘两委’班子。”陈长锁介绍说,在嘎查村新的“两委”班子组建之后,市里迅速对新一届嘎查村党组织成员进行了全覆盖培训,鼓励他们将才华运用到抓班子、建组织、强队伍、抓经济、促发展、保稳定的实践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角色。新一届嘎查村党组织中,年龄构成、知识结构都进一步优化,有更多优秀的年轻干部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他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将为乡村振兴带来强大动力。(记者 胡日查 高敏娜 实习生 谭艳丽)

查看原文 >